豆瓣9.2!最严苛的审查,最良心的电影丨毒药推荐

娱乐热点 编辑: 来源:大娱网综合 时间:2018年06月08日 12:55:05

原标题:豆瓣9.2!最严苛的审查,最良心的电影丨毒药推荐提到伊朗电影,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其全世界最严峻的审查制度。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伊朗对电影内容进

原标题:豆瓣9.2!最严苛的审查,最良心的电影丨毒药推荐

  提到伊朗电影,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其全世界最严峻的审查制度。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伊朗对电影内容进行各方管控,不止有政治、宗教禁区,甚至连女性形象都不能在银幕上出现。

  政教合一的国家性质无法改变,但电影创作还要继续,很多电影人不得不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

  儿童题材成为伊朗电影的安全区,具有代表性有《白气球》、《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以及被中国影迷所熟知,也是咱们今天要聊的——

《小鞋子》

  بچههای آسمان

  虽然,六一儿童节已经过去好几天了,但是儿童片绝对不是“大龄成年装儿童”的专属曲目。

  

  一直以来,毒药君都觉得儿童题材是电影中特别的存在,每每看完总会纠结:这部电影究竟是净化心灵多一些呢,还是揭露现实的残酷更多一些。

  或者,多数情况下,它们更像是成年人的专属童话。

  

  《小鞋子》延续了伊朗电影清新、质朴的视听风格,故事非常直白,全片围绕着一对兄妹的丢鞋事件展开,但却非常富有吸引力。

  首先,你完全不会因为它朴素的画风而感到枯燥;其次,即使时隔多年,你依然会清晰地记得其中的几场戏。

  奥斯卡荣誉奖得主霍华德·霍克斯曾经这样定义一部好电影:

  “三场绝妙好戏,没有蹩脚场面”。

  把这个好莱坞式的电影理论,套用到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伊朗电影身上毫不违和。

  《小鞋子》1997年上映,之后被送去奥斯卡参赛,不仅提名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同时引起世界关注,成为伊朗电影的代表之一。

  这部电影更是中国影迷心中的经典,豆瓣15.6万人标记,评分9.2分。

  

  IMDb评分8.1

  

  电影由一个固定长镜头特写开始,修鞋匠不急不缓的缝补着一双玫红色童鞋。镜头切至全景,破旧的修鞋棚内,一个男孩安静地等待鞋子补好。

  

  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Ali。修鞋匠手里拿着的是他妹妹Zahra的唯一一双鞋。

  然而,上天总是周而复始地和穷人开玩笑。

  就在Ali去商铺捡拾土豆的空档,鞋子不见了,弄丢鞋子的Ali十分害怕,他央求妹妹不要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妹妹答应了Ali的请求,但没鞋穿的事实不能改变,无奈之下,Ali只能再次求妹妹和自己同穿一双鞋。

  

  

  因为两人上学时间是错开的,如果妹妹放学后跑的够快,或许就能赶上Ali的上学时间。

  两个人约定在家附近的小巷里碰头,就这样,兄妹俩开始了一双球鞋的接力赛。

  生而为人,如果贫穷是原罪的话,那么上天也不曾对孩子仁慈。

  Ali和妹妹的球鞋接力并不顺利。

  影片出现了六场兄妹俩换鞋子的戏。其中前三场用于推进故事发展,第一次换鞋,妹妹没有耽误时间,虽然两人拼命和时间赛跑,但哥哥Ali还是迟到了。

  

  事实证明,时间根本不够用,无论如何哥哥都会迟到。而两个人共穿一双鞋的办法只是现实面前的无可奈何,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两个孩子只能期盼明天可以跑的更快一些。

  第二次,正巧赶上妹妹考试,为了不让哥哥迟到,她只能提前交卷。由于太慌张,鞋子掉进沟渠,哥哥再次迟到,并且被教导主任得个正着。

  

  妹妹把鞋子掉进水渠的段落,牵动起观众的心,所有银幕外的人都知道这双鞋子对于两个孩子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它甚至可以勾起每个人童年时的恐惧。童年无小事,小演员不加雕琢的演技让人很容易产生代入感,多少次,我们也曾感受过这种束手无措,这种因为弱小带来的无奈。

  

  第三次,放学后,妹妹没有直接去找Ali,而是尾随同学探究丢失鞋子的下落(妹妹的一个同学穿着她丢失的那双旧鞋)

  不出意外,哥哥还是迟到了。这次他就没有那么好运了,教导主任使出杀手锏——叫家长。不过好在班主任帮忙化解了危机。

  

  生活一步一步把孩子的童年逼向池沼,毫不手软地摧残着他们对于美好的渴望。也因此,每当两个孩子把怀揣的无限向往放置在“小鞋子”身上时总让人忍不住心疼。

  在学校,妹妹Zahra很羡慕其他女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漂亮鞋子,她埋怨哥哥却也理解哥哥。所以她只能站在商店的橱窗外偷看那些等待认领却不属于自己的鞋子。

  

  在《小鞋子》中,贫穷的无力感在哥哥Ali跟随爸爸进城的段落达到高潮。

  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父亲决定带着Ali到城里去碰碰运气,他借来了喷树和种植的工具,认为这是无本生利的买卖,至少不会赔钱。

  可一来到富人区,他就懵了,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推销自己,最后还是儿子Ali帮忙解围才化解尴尬。

  

  父亲推着自行车和儿子并肩同行的画面让人很容易想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和父亲的谈话。同时,又更像是传承自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

  

  

  ▲《偷自行车的人》剧照

  在时代的涤荡和社会的桎梏之中,个体十分弱小,哪怕是作为家庭支撑者的父亲,依然如此。

  普利策艺术评论奖得主罗杰·伊伯特认为《小鞋子》的这个段落极其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一个男人爱他的家庭,想保护他的家人,社会却给他制造重重障碍。谁看了不会心有戚戚焉呢?”

  《小鞋子》没有刻意渲染平凡生活中的苦难,也没有过分抒情,它只是让一个简单的故事静静的在银幕上流淌。

  Ali家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充满温情,你会被他们的纯洁和质朴所触动。

  父亲坚持善良,家里没有糖也绝不私自拿教会的。母亲坚持善良,即使家里捉襟见肘还是让Ali给邻居家老人送食物。

  

  Ali和妹妹同样宽厚纯良,当他们找到妹妹Zahra丢失的旧鞋时,发现对方比自己更穷困,放弃了要回鞋子的打算。

  

  终于,在一次又一次失望之后,兄妹俩迎来了一个得到新鞋的机会。

  只要哥哥Ali参加长跑比赛,获得第三名,就可以得到一双球鞋的奖励。

  为了帮妹妹赢得球鞋,Ali历经一番波折终于如愿参加比赛。在这场比赛中Ali一心想拿第三名,丢鞋后的很多事情在他脑海中一一闪过。

  

  有人说,电影中,只有赛跑的段落,导演才在镜头和戏剧性上花心思,其余都是平铺直叙,没啥技术含量。

  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好的叙事是找到最适合它的电影语法。

  电影的前半部分简单直白,长镜头、自然光、移动摄影生活化了电影故事,而赛跑段落在剪辑和音响上下功夫,加快了叙事节奏也增添了紧张气氛。

  

  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哀而不伤,似乎不带任何情绪,可是当走进故事结尾,当看到一心想拿第三名的Ali不小心拿到第一而失去球鞋时,内心突然五味杂谈,难以自持。

  

  可以把所有情绪压抑到最后一刻,足见导演功底。

  马基德·马基迪是伊朗最具代表性的导演之一,也是各类国际电影节的常客,因为长于制造戏剧性高潮,所以有人称其为“伊朗的斯皮尔伯格”。

  马基德、阿巴斯为代表的电影人把伊朗电影带向世界,成绩颇丰。

  电影大师戈达尔对伊朗电影有过很高的评价: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

  伊朗的好电影得确很多,尤其八九十年代可谓是伊朗电影的黄金时代(伊朗电影新浪潮)。《樱桃的滋味》、《橄榄树下的情人》以及今天咱们聊的这部国人耳熟能详的《小鞋子》都诞生于这一时期。

  说到《小鞋子》是最良心的电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良心品质,也在于影片没有规避穷人,不居高临下,也不生硬说教——这一点,的确很难做到。

  除此之外,很多国家的影迷似乎看到了作为文化载体的电影在夹缝中生存是希望,于是开始斥责影人拍不出好作品就甩锅审查的行为。

  毒药君明白这种批评是出自于观众对于所处国家迟迟没有好作品的痛心疾首,但是,说创作者甩锅未免有失公允。

  

  即使是,在审查面前最具有抗争性的伊朗电影,依旧需要喘息的空间。

  1997年的《小鞋子》,正好赶上政策放宽,穆罕默德哈塔米当政,推行相对开明的文化政策,在这一政策下,女性开始被允许走进银幕。也正是在这一政策实行的前两年,妇女才刚刚获得离婚自由。

  

  自由的创作环境可以滋生一大批优秀作品,然而戴着枷锁跳舞即便有惊世神作也只是凤毛麟角,不可能一己之力改变产业现状,也不可能长久的繁荣下去。

  正如一位伊朗纪录片导演所说:

  “长期以来,伊朗电影人奋战在审查的限制中,有些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美化对那些受到审查制度迫害的电影人是不公平的”

  毕竟,任何伟大的电影都是在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下才能生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