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唯一戴好帽子恭恭敬敬接见的大臣 为何当面指责汉武帝假仁义

历史趣闻 编辑:小龙 来源: 时间:2017年01月09日 17:08:34

汲黯是个标准的官二代,祖上代代在朝中任职。不是卿就是大夫。汲黯的父亲还是汉景帝的太子洗马。太子洗马是太子读书的伴当,也是太子的老师。也就是说,汲黯的父亲应该是汉武帝的老师。但古代君臣有别,就算汲黯的父亲是皇帝的老师,他也是臣,也应该在皇帝面前恭恭敬敬。何况当皇帝老师的是汲黯父亲,并不是汲黯本人,汲黯何以在汉武帝面前托大呢?

汉武帝唯一戴好帽子恭恭敬敬接见的大臣 为何当面指责汉武帝假仁义

汲黯

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大臣汲黯,不但经常在同僚面前摆架子,还顶撞汉武帝,不执行汉武帝的圣旨,可是汉武帝却连连夸奖他,称赞道:“古代有所谓安邦保国的忠臣,像汲黯就很近似他们了。”

而且,当汉武帝见其他大臣的时候,常常不讲礼数,帽子也不戴,可见汲黯的时候,却总会穿得规规矩矩。有一次,汉武帝在帐中观看兵器陈列,碰巧汲黯要进帐奏事,又碰巧汉武帝没来得及戴帽子。但汲黯已进到门口,汉武帝赶忙躲入后帐,并派人传话,这回不方便见汲黯了,凡他所奏,朕一一照奏。

这汲黯的面子可真是太大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汲黯是个标准的官二代,祖上代代在朝中任职。不是卿就是大夫。汲黯的父亲还是汉景帝的太子洗马。太子洗马是太子读书的伴当,也是太子的老师。也就是说,汲黯的父亲应该是汉武帝的老师。但古代君臣有别,就算汲黯的父亲是皇帝的老师,他也是臣,也应该在皇帝面前恭恭敬敬。何况当皇帝老师的是汲黯父亲,并不是汲黯本人,汲黯何以在汉武帝面前托大呢?

汲黯还就这么托大。有一次,汉武帝召集一帮儒生到朝中,向他们打听唐尧虞舜的事情,那已经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说,我汉武想学三皇五帝。皇帝有这个姿势,群臣自然称颂不已,却是汲黯不识时务地说:“陛下您心里欲望太多了,你这样做,只是表面上施行仁义而已,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政绩呢?”汉武帝听了很不高兴,当场就罢朝而去。退朝后,对身边的近臣说:“这个汲黯太过分了,太愚直了!”

皇帝不高兴某位大臣,照一般的情形,其他大臣都应该向皇帝求情,请他不要处罚这个大臣,或者是从轻处罚。可是情况刚好相反,很多大臣都到汉武帝那儿说汲黯的坏话,让皇帝从重处罚汲黯。

汉武帝唯一戴好帽子恭恭敬敬接见的大臣 为何当面指责汉武帝假仁义

汉武帝

大臣们为什么这么反常呢?原来是汲黯这个人的人际关系非常不好,与人相处很傲慢,不讲究礼数,就是见到宰相,他也最多拱拱手就算完。而且还爱顶撞人,如果别人有一点点过错,他立马就当面说不出。与自己心性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就不耐烦相见。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和他相处。

但是尽管这样,汉武帝却并没有处罚汲黯,因为汉武帝知道,汲黯说得其实是对的,汉武帝就不是一个可以像三皇五帝那样施行仁政的主,他爱的是开疆拓土,建立强盛帝国,为此,不惜穷兵黩武。要行仁政,要像文帝、景帝那样休养生息,他的那些战功就没法建立,目标就不能实现。

汲黯不但敢当面顶撞汉武帝,而且经常对汉武帝的旨意打折扣地执行。有一次,东越的闽越人和瓯越人发生攻战,闹得不可开交,汉武帝派汲黯前往视察调停。可是,这个汲黯没走到东越就折转回来了。皇帝问他为什么没走到就回来,他说:“东越人相攻,是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好斗,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亲自去过问。”

还有一次,河内郡发生了火灾。大家都知道,古代消防设施不好,又是木头房子,火灾是很容易的。这一次火灾也烧了一千多户,汉武帝很着急,又派汲黯带着粮食去慰问。可以汲黯走到河南郡时,就把粮食散给当地人了,并没有去河内郡。汉武帝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干,他说:“我到河南郡时,发现那里正在闹水旱,饥民多达上万户。

这么多人相比于那些玩火烧了房子的人来说,更需要这个救济,所以我就把粮食散给他们了。汉武帝听了很不高兴,但也知道汲黯做的是对的,就没有处分他,不过也不愿意这样的人在自己身边,于是把他调到荥阳任县令。可是汲黯却认为当个县令耻辱,称病辞官还乡。汉武帝听了,只得又升他的官,把他升为东海郡太守。

汲黯到了东海郡后,却并不愿意多干事情,经常宅在家里不出去,郡里的事情,他都交给下属去做,他只是检查一下就可以了。可奇怪的是,他这样不理政事,整个东海郡却被他治理得清明太平。汉武帝很高兴,又把他调到朝中任主爵都尉,管理诸侯王及子孙封爵夺爵之类的事情,位列九卿。当这个官的时候,汲黯也是力求少做事,能不做事更好。不过汉武帝仍然很信任他。

其实,汲黯和汉武帝在主张观念上很多方面都是相反的,汲黯希望汉武帝按照文景那一套,无为而治,汉武帝却要积极作为,干出轰轰烈烈的事来。尽管如此,因为一来,汲黯身上有很多正直品质,二来,也是汉武需要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所以他才能一直包容汲黯,并没有治汲黯之罪。这也可以看出,这一对君臣之间具有是有良好的气度和风骨的。

相关文章